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东北秧歌与宁古塔

2023-06-27抒情散文狄青
东北人过年节,尤其是在农村,炕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街衢上少不了秧歌锣鼓。海林也不例外,正月里几乎天天都有秧歌队巡街表演,感觉上却与我在百里外的牡丹江看到的有所不同。我问……

东北人过年节,尤其是在农村,炕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街衢上少不了秧歌锣鼓。海林也不例外,正月里几乎天天都有秧歌队巡街表演,感觉上却与我在百里外的牡丹江看到的有所不同。我问海林当地的朋友,海林的秧歌表演与东北其他地区秧歌表演有什么区别。他说,区别嘛,应该也没啥大区别,都挺火爆,不同的是我们海林这边的秧歌队伍步子迈得要小一点,动作比牡丹江那边的更强调艺术性。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海林最有名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杨子荣墓,另一处是以双峰农场、八一滑雪场等为核心区域的雪乡。杨子荣墓就位于海林市区,地势高耸,从海林市区内的多数地方都能望见。雪乡则是要去张广才岭那个方向,不近。但我来海林要看的却不是这两处地方,而是海林另一处不算特别热门但历史上的名气却要比雪乡大得多的所在──宁古塔。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实际上,如今海林城区的大部分区域就是当年宁古塔将军驻地“旧街”所在地。清朝统一中国前,其皇族远祖有兄弟六人居于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单个为“塔”,因此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也就是“六个”的意思。清朝统一中国后,宁古塔成为清政府设置在盛京(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吉林及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区域的边陲重镇。宁古塔将军驻地和治所曾经两次迁移,三易其地,依次为宁古塔旧城(旧街)、宁古塔新城、吉林乌喇。1636年宁古塔将军初设,1640年后,宁古塔将军取代奴儿干都司开始行使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管辖权,宁古塔旧城遂成为清政府在盛京以北保卫东北边陲的最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除了海林旧街外,当年流放宁古塔的流人主要聚集地都在海浪河两岸。海浪河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张广才岭,流经海林市所辖多个乡镇,是宁古塔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其中新安镇就是当年的宁古塔流人聚集较多的地方。我在海林市文化馆的朋友陪同下,赶到新安镇下面一个叫山咀子村的小村,目睹了一场正在进行的民间秧歌表演。这看上去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但不管是汉族还是朝鲜族村民,扭起秧歌的时候都十分投入,很有美感。据说从年前开始,不管天气有多冷,每天海浪河两岸各村群众都会自发走出家门扭秧歌。而在离山咀子村不远处的道边,就有一块石头上刻有“宁古塔”三个大字。朋友说,这一片都是二百年间宁古塔流人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有“宁古塔”碑石的地方不止这一处。海浪河两岸的村民目前有许多习俗,包括秧歌的表演方式,都与当年宁古塔流人在这一带生活的影响有关。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东北秧歌最早据说起源于历史上播种插秧的劳动生活场面,与东北古代祭祀农神乞求丰收所唱的颂歌及表演方式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农歌、戏曲、杂技、武术的技艺和表演形式,从而从最初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种民间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门类。据《柳边纪略》等书籍中记载,东北秧歌与东北二人转原本是“一回事”,并不像今天分得这样清楚。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秧歌和二人转往往都是合在一起表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人好奇东北秧歌里为什么包含有许多“南方元素”?比方说传统的东北秧歌表演中就有白蛇、青蛇、许仙以及《西游记》等中原甚至南方戏剧表演里才有的故事人物?其实在来海林之前,我就有一种认识──流放宁古塔等东北边地的流人显然为东北的地方文化和文艺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和“改造”作用。想一想,在两百多年间,一批又一批被清朝统治者流放东北的中原、南方的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名满海内的大文人,正所谓“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他们的到来,不仅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重塑了东北的文化生态。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遥想当年,宁古塔可谓苦寒之所中的“极地”──大雪困山河,百里无人烟。且不说在此生产生活繁衍,即便从南方一路走到宁古塔,也要历经千难万险,单是翻越长白山和张广才岭,就不知丢了多少流人性命。在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便被流放到了宁古塔,甄嬛听闻后绝望无比,几番欲死。虽属“神剧”中情节,但这个桥段的确不算夸张。在那个时代,流放宁古塔差不多就是被判了极性,貌似没被判死,却比死也强不到哪去。因为真正能够走到宁古塔的人,彼时都算是幸运儿了。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宁古塔志》中记载了彼时宁古塔:“四时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在那个没有暖气和先进御寒措施的年代,就算是从南方来的普通人,也会因水土不服而倒下,更别说骄奢淫逸惯了的贵胄们、不事农桑久了的文人们。顺治十八年(1661),被流放宁古塔的大文人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桐城方拱乾记录:“(女子)春雨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文人钱威也说宁古塔“塞外流人,不啻数千”。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遥想当年,仅是顺利抵达宁古塔的名人中就有康熙的老师陈嘉猷,江南哭庙案被斩于市的金圣叹的妻子和儿子金释弓(乳名断牛),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桐城大家方拱乾,吴梅村自叹不如的大文人吴兆骞,崇祯一朝的兵部尚书张缙彦,还有海内知名的文人姚其章、钱威、钱虞仲、钱方叔等等。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当年的宁古塔的确系苦寒极地,但也非人间地狱,史料中记载,流人到宁古塔各旗,多数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官吏及当地百姓比较敬重读书人,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但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等,大都与那些被流放来的文人和贵胄结为友好,而文人们亦可经常相聚。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作为明末清初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张缙彦为人有缺,作为大明的兵部尚书,他一降李自成,二降洪承畴,后因资助李渔刊刻作品及其他“文字狱”罪名而被流放到宁古塔。但张缙彦本系才子一枚,少读诗书,系崇祯四年进士,诗词歌赋皆有造诣,尤爱南曲。流放宁古塔,除却家人仆役以及大量图书之外,竟还专门带来了10名自己喜爱的南曲歌姬,是张缙彦最早将南方的戏曲表演文化带到了宁古塔,极大地促进了与东北地方文艺的借鉴融合发展。至宁古塔后,张缙彦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同游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张缙彦写下了《东京》一文,史料价值极高;张还写成了黑龙江第一部山川学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而他的散文集《域外集》则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其中的《苍头街移镇记》,则是中国第一篇论述中俄关系的作品。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方拱乾年过六旬流放宁古塔,至戍所后,建屋三间。方拱乾用自己从江南带来的种子在屋外种植上花果蔬菜,并效仿明代王阳明贬居贵州龙场驿时行事,将其居所命名为“何陋居”。“呼牛驾短犁,辍谷且种蔬”;“荒哉饱饭六十年,白头才知辨麦菽”;“素餐六十年,白头乃食力”……从方拱乾在宁古塔写下的这些诗句可看出,方拱乾俨然已从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变成了一个“知辨麦菽”的农人,抑或说他的文人血液已掺入了农人的因子,方拱乾肯定不会再是从前的那个文人了。后来清廷要扩建皇城,颁布流刑之人可认工赎罪。安徽桐城的方家罄尽所有,认修了北京的前门楼子,终使方拱乾得以赦返故里。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而大文人吴兆骞的文采则被宁古塔官方和同去的流人们共同看重,他是第一个在宁古塔开馆授徒的人,第一个教的就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曾做过康熙的老师)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黑龙江将军巴海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巴海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礼遇甚重”。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1665年夏,张缙彦邀流放于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姚其章、钱威、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这是黑龙江有史以来首个文人诗社。张缙彦曾撰文记录诗会情境:“岩回波绕,升高骋目,天风飕飕,迥然有尘外之思。遂系马披榛,烧蓬置酒,分曹竞饮。”这无疑就是文人聚在一起采风并野餐了。文中还记录了他们在采风时曾下套捉到一只野鸡,却未将其“野餐”,而是被“恻然”的方拱乾暗地在崖顶放飞了。方拱乾并当场赋诗《放雉》两首。众文人遂将方拱乾放雉处命名为“放雉涯”。方拱乾返还故里后曾写下《忆雉》一诗:“笼外有天地,山梁霜雪春。别时犹顾我,行处未逢人。曾否故巢在,应疑旧羽新。花根见余粒,爪印印阶尘。”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彼时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也好,官吏也罢,虽然在流放前皆有各自立场,都有不同身份,甚至曾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对手,但在冰天雪地的宁古塔,在距离故乡万里之遥的流放地,却都相处得极好。在宁古塔,他们彼此的政治身份消失了,阶层地位弱化了,大家虽皆为戴罪之身,但却纷纷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倒比关内的那些“循规蹈矩”者活得更自由,更洒脱,更加无忧无虑。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海林文化馆的朋友对我说,当年72岁的张缙彦病逝于宁古塔自己的书斋内,宁古塔军民自发为其送葬。张缙彦被后世称作“张坦公”,因他给东北带来关内昆弋名曲,对东北文艺成长颇有贡献。从前东北一直流行一种以秧歌贺岁、拜年的形式:倘在城里,秧歌串街则双行纵队,边舞边行,遇有鸣鞭炮或是备茶水迎接者,则停下打场,就地演出;若在农村,秧歌队伍进各屯拜年都要事先联络,获准后入屯中心广场或开阔地,慢走慢舞,旗鼓居中,除扭秧歌外,其间还要唱二人转和小戏,然后向全屯父老乡亲拜年。这种形式,据说最早兴盛于流人聚集的辽阳、卜奎(齐齐哈尔)、宁古塔一带。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正月十五那天,我在吉林朝阳镇见到了据说连当地人也不常见的“灯官会”。东北农村乡镇有在正月办“灯官会”的习俗,届时由选出来的“灯官”巡灯,“灯官”带着秧歌队伍一路查灯,谁家的灯漂亮会受到奖励,而不挂灯者会受罚。虽是带有一定的奖惩性质,但实际上是又一种形式的秧歌表演,深得群众喜爱。扭秧歌的队伍从朝阳镇的大街上舞动着走过,络绎不绝,有行路的群众自发地进入扭秧歌的队伍,虽然舞姿不怎么讲究,可那兴奋的劲头却溢于言表。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到东北过大年,过的就是这么个火爆劲儿,过的就是这么个痛快劲儿。过年,从年前到正月,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到处都响彻着清脆的锣鼓点,到处都扭动着舞秧歌人的动人身影。遥想当年,吴兆骞、方拱乾、张缙彦、钱威、金释弓等各路文人,不知道是否也曾与当地人一起舞之蹈之?甚至如精通音律如张缙彦者,亲自参与指导和编排也说不定呢!我在海林的街头曾问过一位只穿单薄衣装演出的老大爷,问他穿得这么少冷不冷。老大爷说,只要是扭秧歌,不管是自己扭还是瞅别人扭,心里都是热乎乎的。OS5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