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年少好读书
张爱玲说过,人想出名要趁早。我套用一下这句话,把它用在读书上,是人想读书要趁早。这个早,早到什么时候,不一定划上具体的时间,但也应该是在年少的时候。年少读书最大的优势,是记忆力好,对读过的书,不说过目不忘,至少也不容易忘记。我读书不多,所读过的,有一点点记忆的,还是青少年时读的那些东西,以后读的,大多忘记了。我真羡慕现在的青少年,读书碰上一个好时代,每年出版的图书,数不胜数,走进书店,古今中外,一架架,一排排,让人应接不暇。我们年少时读书,就没这个福气,没那么多选择。
不同的时代,对书有不同的选择。那时候读鲁迅,读茅盾,读杨朔,读秦牧,现在读的人,可能就要少一点。当时有位著名的作家浩然,写的书很畅销,现在知道的人,恐怕也已经不多。除此之外,在外国文学里,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三国》《水浒》,现在读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
不论哪个时代,读书总能让人受益。年少时读鲁迅先生的《祥林嫂》,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会多出一分同情,而同样生活在底层,对《一件小事》里的车夫,又会多出一分尊敬。尽管有人说,《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不成功之作。茅盾、杨朔、秦牧的散文随笔,也有许多积极向上的东西。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虽然印着时代的烙印,还有些阶级斗争的描写,也能让人对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所了解。
《三国演义》《水浒传》,让人对古时的一些英雄人物崇拜不已。最喜爱的人物,自然还是诸葛亮,他的《诫子书》就是修身养性的好教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诫子书》也是一篇非常漂亮的散文。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的《人间喜剧》洞悉了人性的贪婪与野心。据说高尔基在读到他的《欧也妮·葛朗台》之前,认为自己的外公是世界上最吝啬的人,在读过《欧也妮·葛朗台》之后,竟然感到自己的外公要比葛朗台老爹可爱许多。香港有部叫《至爱亲朋》的电影,里面就有《欧也妮·葛朗台》的影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长篇小说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过不少有梦想的年轻人。
我现在读书,还是比较保守,比较传统,比较愿意去读一些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老一辈作家的著作,比较愿意去读一些十八、十九世纪甚至更早一点的外国文学名著,最好是老一辈著名翻译家翻译的作品,可能就是受到年少时读书的一点影响吧。